期刊简介

  《寒旱农业科学》肇始于1963年创刊的《农业科学简报》,由甘肃省农业科学院主管、主办。其间,于1970年更名为《甘肃农业科技简讯》,1973年更名为《甘肃农业科技》,2014年成为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第一批认定的学术期刊。

更多+
    显示方式:
    2025,4(6):491-498 , DOI: 10.3969/j.issn.2097-2172.2025.06.001
    摘要:
    连作障碍是制约蔬菜产业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问题之一,一直受到国内外学者广泛关注。为了促进土壤资源的合理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推动甘肃省高原夏菜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对甘肃省高原夏菜连作障碍的发生现状、机制及消减关键技术进行了梳理和总结,并结合目前对高原夏菜连作障碍的研究仍然存在缺少基础数据调研;缺乏机理研究,科学解析不足;关键技术与产品研发滞后;区域化综合防控模式体系空白等方面的不足,提出了全面调查高原夏菜连作障碍发生现状和程度、强化高原夏菜连作障碍发生和形成机理研究、突破高原夏菜连作障碍消减关键技术及产品研发、构建高原夏菜连作障碍综合防控模式与体系等研究重点,以期为该领域的研究和实践提供科学依据。
    2025,4(6):499-504 , DOI: 10.3969/j.issn.2097-2172.2025.06.002
    摘要:
    藜麦作为一种富含营养和生物活性成分的粮食作物,具有多样的品种资源和丰富的开发利用价值,近年来引起了广泛关注。为了推动藜麦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全面认识其特性与应用价值,提升公众对藜麦的认知与利用水平,本文在系统梳理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最新研究动态,介绍了藜麦的植物学特性、生理学特征及其在全球的资源分布和适生环境,综述了藜麦在食品、饲料、医药、化妆品、城市绿化和观赏等多个领域的应用,以期为藜麦新品种的选育和产品开发提供有益参考。
    2025,4(6):505-511 , DOI: 10.3969/j.issn.2097-2172.2025.06.003
    摘要:
    绿肥在我国现代农业体系中占据重要地位,对于推动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绿肥的种植不仅能够开辟新的肥料来源,增强土壤对作物养分的供应能力,确保作物产量稳定并提升,同时还能带来显著的生态与经济效益。在我国中药材种植面积不断增加且大力推动中药材的无公害种植技术的背景下,绿肥在中药材提质增效绿色发展中的应用研究也不断增加。本文从绿肥的特点和种类、绿肥的功能及作用机制、绿肥在中药材生长中的作用及应用,以及对未来发展趋势的展望进行了综述,旨在为绿肥在中药材种植中的应用提供理论依据和参考。
    2025,4(6):512-519 , DOI: 10.3969/j.issn.2097-2172.2025.06.004
    摘要:
    近年来,张掖市林果产业发展聚焦乡村振兴战略总要求,立足实际、科学规划,加快发展特色经济林果,红枣、葡萄、梨、杏、枸杞、木本油料等特色林果产业带基本形成,呈现出快速发展的良好局面。为进一步了解张掖市林果产业发展现状和发展模式,通过资料收集、实地走访调查、多点采样的方法,对张掖市五县一区的乡镇村社、种植企业、专业合作社等132处林果基地林果种类、栽植规模、栽植模式、果园经济效益等方面进行了全面调查。结果发现,张掖市林果产业发展有“国家农业(林业)大政策+地方产业发展政策”“新优品种引进换优+主栽老品种”“新型树种品种+设施+创新树形+观光采摘”“荒滩地改造利用+龙头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林农科技培训+前沿技术引导+基地示范推广、辐射带动”一体化发展等7个典型模式。存在受低温冻害和沙尘风害制约、灌溉用水严重不足、育种创新能力有待提升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从坚持政府引导,加大资金投入;强化科技引领,提供精准服务;优化种植结构,促进提质增效;打造知名品牌,拓宽销售渠道;完善果品贮藏保鲜措施等方面提出了发展对策,旨在为张掖市林果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的参考依据。
    2025,4(6):520-523 , DOI: 10.3969/j.issn.2097-2172.2025.06.005
    摘要:
    为培育满足市场需求的功能性青稞新品种,以地方品种和尚青稞为母本,育成品种陇青1号为父本,采用传统育种与生物育种相结合的方法,培育出功能性青稞新品种陇稞1号。2021 — 2023年参加甘肃省多点区域试验,3 a 15点(次)平均折合产量5 027.4 kg/hm2,较对照品种陇青1号增产7.29%。2023年参加甘肃省生产试验,平均折合产量5 098.3 kg/hm2,较对照品种陇青1号增产8.19%,表现出良好的稳产性和丰产性。陇稞1号属春性,生育期105~110 d,中熟类型。该品种籽粒含粗蛋白139.2 g/kg、粗淀粉654.5 g/kg、粗脂肪19.6 g/kg、赖氨酸3.9 g/kg、氨基酸总量62.5 g/kg、灰分20.1 g/kg、支链淀粉558.8 g/kg,β-葡聚糖65.9 g/kg、多酚43.87 ug/g。适宜在海拔1 700~3 000 m的青稞种植区推广种植。
    2025,4(6):524-530 , DOI: 10.3969/j.issn.2097-2172.2025.06.006
    摘要:
    通过对河西走廊地区玉米杂交种的性状进行分析,为提高玉米种质资源创新利用的准确性,科学配置玉米亲本,进而提高选育良种的效率,采用聚类分析、灰色关联度分析、隶属函数等方法综合分析河西走廊地区20份玉米杂交种材料的抗病性、产量及产量相关性状。结果表明,茎腐病是河西走廊地区玉米杂交种的主要病害,自然发病率为0~90.0%,以贰9706-121×先38的发病率最高。产量相关性状对玉米产量的贡献率从大到小依次为穗粗、百粒重、穗行数、穗长、出籽率、行粒数、秃尖长、倒伏倒折率。通过聚类分析将20份玉米杂交种材料分为3大类,第Ⅰ类包括3358×P74、1256×1CPSBC、1256×17PS、德美亚3号(主对照品种)、3358×J216、3358×酒BGB35、先38×J4CV3、3358×J4CV2BC、酒714×723、658BC0×723、贰9706-121×723等11份杂交种材料,属中产类型;第Ⅱ类包括91M9×先38、贰9706-121×先38、贰9706-121×F20、华庆105♀×3358、XD6CR×贰9706-121、J765×723、3358×1CPSBC3、J765×酒714等8份杂交种材料,属低产类型;第Ⅲ类仅有和育187(副对照品种)属丰产类型。利用隶属函数综合评价玉米产量及主要性状,各玉米杂交种材料的D值范围为0.265~0.693,其中和育187(副对照品种)、3358×J4CV2BC、658BC0×723、酒714×723这4个杂交种材料的D值高且综合表现较好,可继续进行试验研究,发掘其育种潜力。
    2025,4(6):531-535 , DOI: 10.3969/j.issn.2097-2172.2025.06.007
    摘要:
    筛选适宜甘肃中部灌区推广种植的高产优质春小麦品种,为当地春小麦提质增产提供参考。对引进的4个春小麦新品种进行品种比较试验,测定参试品种的产量、经济性状、生物学性状和品质性状。结果表明,陇春44号、武春11号、酒春14号的折合产量分别为6 787.50、6 240.28、6 087.50 kg/hm2,较对照品种宁春4号分别增产32.30%、21.63%、18.65 %;成穗率分别较对照品种宁春4号高6.1、3.5、1.4个百分点,穗粒数分别高27.6%、3.3%、5.0%,蛋白质含量高11.6%、11.6%、2.3%。陇春44号和武春11号生育期适中、抗逆性强、成穗率、穗粒数高,加工品质和营养品质好,适宜进行大面积示范推广种植,而酒春14号因其农艺性状、抗逆性较好,可作为备选品种进行适度规模示范种植。
    2025,4(6):536-542 , DOI: 10.3969/j.issn.2097-2172.2025.06.008
    摘要:
    了解黑河湿地生态系统的健康状况,为黑河湿地的恢复和保护提供一种新的思路和一定的理论基础。以黑河湿地典型植物芦苇为试材,研究了持续干旱条件下叶绿素荧光参数、蛋白质含量及抗氧化酶活性等指标的变化。结果表明,干旱胁迫下,芦苇可溶性蛋白含量表现出先升高后下降的趋势,说明干旱胁迫初期,芦苇机体内启动自我防御功能,诱导出自身的抗旱蛋白,致使芦苇体内可溶性蛋白升高;当干旱胁迫继续加重时,其自身防御系统遭到破坏,可溶性蛋白含量下降。芦苇叶片最小荧光(F0)随干旱胁迫时间的延长而增大,最大荧光(Fm)、光系统II(PSII)最大光化学效率(Fv/Fm)和PSII光合电子传递量子效率(ΦPSII)则下降较明显,说明随着干旱胁迫程度的增加芦苇叶片PSII反应中心的稳定性受到破坏、反应中心传递电子能力下降,光合作用的原初反应受到抑制。干旱胁迫下,芦苇叶片MDA含量持续升高,说明芦苇对于干旱非常敏感,而SOD、POD和CAT酶活性总体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表明干旱胁迫导致芦苇叶片细胞膜膜脂过氧化程度增大,细胞膜受到破坏,最终引起膜结构的损伤,干旱胁迫初期芦苇通过增加抗氧化酶活性来减缓膜损伤,但是随着干旱胁迫的增强,不能阻止干旱带给芦苇的伤害。
    2025,4(6):543-549 , DOI: 10.3969/j.issn.2097-2172.2025.06.009
    摘要:
    为探索优化栽培施肥模式对陇中旱作区板蓝根产量、品质及经济效益的影响,采用“3414”试验设计,选择氮、磷、钾三要素为主效因子,得到板蓝根优化施肥模式。结果表明,施肥模式对板蓝根主要农艺性状、产量、内在质量及经济效益均有显著影响,限制板蓝根产量和经济效益的主要养分因子表现为N>P>K,其中以施N 217.08 kg/hm2、P2O5 119.87 kg/hm2、K2O 57.27 kg/hm2处理的折合产量最高,为10 765.41 kg/hm2,较空白处理(不施肥)增产55.3%;经济效益也最好,产值达43 061.64元/hm2,较空白处理增加纯收入13 513.51元/hm2。在优化施肥条件下,板蓝根(R,S)-告依春含量基本均优于《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规定的标准。利用三元二次二次方程预测出的最大施肥量为N 323.39 kg/hm2,P2O5 115.77 kg/hm2、K2O 77.71 kg/hm2,该水平下板蓝根产量最高,为10 765.82 kg/hm2;最佳施肥量为N 239.96 kg/hm2、P2O5 78.43 kg/hm2、K2O 44.58 kg/hm2,该水平下板蓝根产量为10 388.07 kg/hm2。推荐陇中旱作区板蓝根优化栽培的最佳施肥模式为施N 239.96 kg/hm2、P2O5 78.43 kg/hm2、K2O 44.58 kg/hm2,可用来指导陇中旱作区板蓝根规范化生产实践。
    2025,4(6):550-554 , DOI: 10.3969/j.issn.2097-2172.2025.06.010
    摘要:
    充分挖掘甘肃小麦增产潜力,促进单产提升,为冬小麦新品种兰大211在甘肃省的大面积推广提供依据。以高产优质高抗冬小麦新品种兰大211为试材,在清水县、古浪县、庄浪县3个试点对不同栽培模式下小麦生育动态、水分利用效率、主要性状、产量及经济效益等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宽幅匀播方式可明显促进兰大211小麦分蘖,显著增加冬前、返青期及拔节期茎数,提高水分利用效率,促进有效分蘖,提高单位面积结穗数、产量及纯收益。与常规条播相比,清水县、古浪县、庄浪县试点水分利用效率分别提高12.71%、12.52%、11.88%,小麦有效分蘖率分别增加0.47、1.16、1.06个百分点,小麦成穗数分别增加18.45万、17.55万、13.77万穗/hm2,折合产量分别增加10.10%、10.04%、9.19%,纯收益分别增加1 558.44、1 475.33、1 527.26元/hm2。兰大211配套宽幅匀播技术的大面积示范推广应用,可为甘肃冬小麦均衡增产、效益提升及农民增收奠定良好基础。
    2025,4(6):555-561 , DOI: 10.3969/j.issn.2097-2172.2025.06.011
    摘要:
    通过了解不同菌种发酵对苹果酵素抗氧化性和品质的影响,为促进高品质苹果酵素的开发提供调控策略。以费比恩塞伯林德纳氏酵母(Cf)、酿酒酵母(Sc)、Cf+Sc、戊糖乳植物杆菌(Lp)、肠膜明串珠菌(Lm)、Lp+Lm和Cf+Sc+Lp+Lm为发酵菌种制备苹果酵素,探究苹果酵素不同菌种发酵过程中1,1-二苯基-2-三硝基苯肼(DPPH)、超氧阴离子(O2·-)、羟基(·OH)和2, 2'-联氮-双-3-乙基-苯并噻唑-6-磺酸(ABTS)自由基清除能力的动态变化,并对其品质进行检测分析和检验判定。结果表明,Cf、Sc发酵液的DPPH、O2·-、·OH、ABTS自由基清除能力在发酵 0 d时达最高;Lp、Lm发酵液在发酵20 d时达最高;Cf+Sc、Lp+Lm发酵液则在发酵结束时(30 d)达到峰值,高于其他处理;Cf+Sc+Lp+Lm在整个发酵过程中DPPH、O2·-、·OH、ABTS自由基清除能力均保持在较高水平,在发酵结束时,分别为79.88%、73.39%、78.21%、72.73%,且可溶性固形物、总酸、还原力、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和感官评价显著高于其他处理(P < 0.05),pH显著低于其他处理。依据QB / T 5323—2018 《植物酵素》标准检验,Cf+Sc+Lp+Lm发酵苹果酵素的各项指标均符合标准的要求。
    2025,4(6):562-567 , DOI: 10.3969/j.issn.2097-2172.2025.06.012
    摘要:
    调研分析了酒泉手工小麦粉皮的质量现状,为当地小麦粉皮的产品质量控制和提升提供参考。对采集的35份酒泉手工小麦粉皮的感官、水分、氯化物、二氧化硫残留量、铅、甲醛次硫酸氢钠等9项指标进行分析测定,并从质量指标和安全品质两个方面对测定结果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酒泉手工小麦粉皮的水分、总灰分和氯化物含量存在较大差异,平均值分别为78.3、68.4、39.1 g/kg,变异系数分别为16.69%、20.40%、20.97%;铅和总砷等外源性污染物含量均低于方法定量限0.04 mg/kg和0.040 mg/kg;二氧化硫和甲醛次硫酸氢钠等不允许使用的食品添加剂或非法添加物均未检出;仅1份样品中铝的残留量为33.7 mg/kg,其余样品中铝的残留量均低于方法定量限25.0 mg/kg。综上可见,酒泉手工小麦粉皮不仅有良好的感官特性,铅、总砷等重金属污染物含量较低,在加工过程中未加入甲醛次硫酸氢钠等非法添加物和二氧化硫等具有漂白作用的物质。
    2025,4(6):568-571 , DOI: 10.3969/j.issn.2097-2172.2025.06.013
    摘要:
    为有效挖掘苹果园生草潜在的利用价值,确保苹果园生草绿色环保利用。以宁县苹果园种植的多年生黑麦草为研究对象,通过比较其不同生长期的重金属含量,确定果园黑麦草作为饲草的安全性。结果表明,宁县苹果园多年生黑麦草5种重金属元素中,铅、砷、镉和汞4种重金属各月份含量均远低于国家限定标准;铬元素在生长期各月份含量均高于国家限量(5 mg/kg),其中7月份最高,为31.15 mg/kg。说明铬元素可作为苹果园牧草安全利用监测和控制的重点对象,苹果园黑麦草尚不能作为饲喂家畜的主饲草。
    2025,4(6):572-578 , DOI: 10.3969/j.issn.2097-2172.2025.06.014
    摘要:
    明确棉隆熏蒸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为棉隆熏蒸处理土壤防治十字花科蔬菜土传病害的发生提供理论依据。通过高通量测序技术,对棉隆土壤熏蒸处理后对十字花科根肿病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棉隆土壤熏蒸处理显著降低了土壤中微生物真菌的丰度和微生物细菌的多样性,β多样性分析细菌和真菌的OUT聚类结果显示,熏蒸处理显著改变了土壤中微生物群落的结构,使用两种不同浓度熏蒸处理的群落结构相似性高,与未做熏蒸处理、揭膜当天清水对照的土壤样品相似性较低;此外,使用375、400 kg/hm2熏蒸处理可增加毛壳菌属(Chaetomium)、Tetracladium等有益真菌的丰度,降低链格孢属(Alternaria)、镰刀菌属(Fusarium)等致病真菌的丰度,对部分有益土壤真菌亦存在一定负面影响;毛壳菌属最高可增加6.69%,链格孢属最高可降低8.84%。
    2025,4(6):579-583 , DOI: 10.3969/j.issn.2097-2172.2025.06.015
    摘要:
    对苹果园中的害虫进行预测防控,为天水苹果园虫害防治方案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 2022 — 2023年在甘肃省天水市果树研究所苹果品种试验园利用性诱剂诱捕的方法监测梨小食心虫、桃小食心虫、苹小卷叶蛾、金纹细蛾、绿盲蝽5种苹果树主要害虫发生动态。结果表明, 5种害虫的年度种群发生量2023年高于2022年。不同种群害虫总诱捕量有差异,其中金纹细蛾发生量最大,梨小食心发生量次之,桃小食心虫和绿盲蝽发生量较少,苹小卷叶蛾最少。金纹细蛾、梨小食心虫、苹小卷叶蛾3种害虫在苹果生长期年内有4次发生高峰,桃小食心虫有3次发生高峰;而绿盲蝽在2022年有2次发生高峰、2023年有4次发生高峰。由此可见,金纹细蛾梨、小食心虫、桃小食心虫、苹小卷叶蛾、绿盲蝽等5种害虫为天水苹果园主要害虫种类。
    2025,4(6):584-588 , DOI: 10.3969/j.issn.2097-2172.2025.06.016
    摘要:
    苹果蠹蛾2007年传入甘肃省武威市,发生面积逐年扩大,对武威市梨、苹果生产安全构成严峻威胁,通过调查研究苹果蠹蛾成虫在武威市梨树树体高度的分布特征,以期为河西走廊苹果蠹蛾疫情监测与阻截防控提供科学依据。试验设在甘肃省武威市凉州区梨园,于2023年4 — 9月在梨树树体距离地面高度1.0、1.5、2.0、2.5、3.0 m处悬挂苹果蠹蛾性诱捕器监测成虫,定期目测调查比较苹果蠹蛾成虫诱捕数量差异,并分析虫量分布与树体高度之间的回归关系。结果表明,5月中旬是越冬代苹果蠹蛾成虫发生盛期,苹果蠹蛾成虫分布数量随树体高度增加呈逐渐增加的特征,苹果蠹蛾性诱捕器树体悬挂高度以2.0 m以上为宜。
版权信息
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扫描关注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