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第10期文章目次

  • 显示方式:
  • 简洁模式
  • 摘要模式
  • 1  加快发展好中国特色设施种植业
    李天来
    2022(10):1-3. DOI: 10.3969/j.issn.2097-2172.2022.01.001
    [摘要](45) [HTML](0) [PDF 560.63 K](379)
    摘要:
    概述了中国设施种植业的历史贡献,明确了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加快发展好中国特色设施种植业的主要任务,并建议了加快发展好中国特色设施种植业需提供的政策支持。
    2  东北地区旱地农业研究进展与发展对策
    孙占祥
    2022(10):4-11. DOI: 10.3969/j.issn.2097-2172.2022.01.002
    [摘要](60) [HTML](0) [PDF 1.12 M](375)
    摘要:
    系统总结了40多年来东北地区旱地农业研究取得的进展,分析了当前东北地区旱地农业面临的问题,揭示了影响东北地区旱地农业生产的气候变化、水分供需、农田侵蚀和面源污染规律,重新制定了东北地区耕作制度区划,突破了一系列旱地农业生产关键技术,形成了多套适合东北不同区域的旱地农业综合技术模式,明确提出了现阶段东北旱地农业所面临的挑战,并指出了未来东北旱地农业的发展对策。
    3  甘肃寒旱农业生产现状及未来研究方向
    张绪成,方彦杰
    2022(10):12-18. DOI: 10.3969/j.issn.2097-2172.2022.01.003
    [摘要](189) [HTML](0) [PDF 1.34 M](398)
    摘要:
    为了理清对寒旱农业的认识和界定,明确寒旱农业当前的发展态势和未来发展方向,通过调研大量资料,以甘肃省为例,明确了寒旱区的分布及自然特征,探讨了寒旱农业的概念和内涵。从土壤类型及耕地质量水平、作物种植结构及生产水平、机械化水平、土地经营方式、社会化服务水平等方面阐释了寒旱农业现状;从生境因素、土壤因素、区域结构布局、投入水平、技术支撑等方面分析了寒旱农业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寒旱农业未来要在绿色覆盖、流域生态、种养循环模式下,充分集成设施化、机械化、智能化、数字化等手段,重点研究绿色覆盖、土壤定向培育、土壤有机质快速提升、智慧化集雨农业、旱作智慧农业决策平台、智能养分产品应用、作物种植制度优化设计等关键技术和策略。
    4  我国耕作制度研究进展与展望
    柴强,胡发龙
    2022(10):19-25. DOI: 10.3969/j.issn.2097-2172.2022.01.004
    [摘要](229) [HTML](0) [PDF 1.08 M](469)
    摘要:
    农业生产在满足人民对粮食基本需求和美好生活需要的同时,正面临耕地资源锐减、环境健康受损和土壤退化加剧等历史性挑战,与此相关的耕作制度再一次受到人们关注,并被赋予新的历史使命,给当代农业生产问题的解决从耕作制度视角提供历史经验和参考。从耕作制度演变及内涵变迁、耕作制度研究的作用与贡献以及耕作制度发展的驱动力和现实挑战三个方面进行了详细综述,同时针对耕作制度改革、智能化发展等提出了未来研究重点。
    5  西北旱地农业研究进展及科技创新重点内容
    樊廷录,李尚中,赵刚,张建军,王淑英,李兴茂,程万莉,周刚
    2022(10):26-31. DOI: 10.3969/j.issn.2097-2172.2022.01.005
    [摘要](127) [HTML](0) [PDF 959.37 K](421)
    摘要:
    西北地区是我国北方旱地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西北旱作区在保障区域粮食安全、绿色生产与生态协调中发挥着特殊的作用与贡献。基于对新时期西北旱地农业战略地位和重大需求的再认识,通过总结西北旱地农业研究取得的主要进展,提出了藏粮于地、藏粮于种、藏粮于水及藏水于技的旱地农业科技攻关思路,认为西北旱地农业科技创新攻关应强化旱地应用基础研究,集中开展旱地农业关键技术和不同应用场景旱地农业技术集成模式的科技创新工作,旨在支撑抗旱增粮科技行动,确保西北区域粮食安全。
    6  糜子分子遗传研究进展与展望
    杨天育
    2022(10):32-36. DOI: 10.3969/j.issn.2097-2172.2022.01.006
    [摘要](120) [HTML](0) [PDF 764.84 K](394)
    摘要:
    糜子是最古老的驯化栽培作物之一,具有抗旱、耐瘠、水分利用效率高、营养丰富等特点,在北方旱作农业区特色粮食生产中占有重要地位。为深入推动糜子农艺、产量及品质相关性状遗传解析,在介绍国内糜子遗传研究现状基础上,通过文献分析综述了糜子分子遗传研究进展,并展望了未来发展趋势。
    7  冬小麦新品种长6388选育报告
    邬志远,张俊灵,闫金龙,张东旭,冯丽云
    2022(10):37-39. DOI: 10.3969/j.issn.2097-2172.2022.01.007
    [摘要](39) [HTML](0) [PDF 461.97 K](394)
    摘要:
    由于干旱和极端天气等不利因素的影响及种植面积的不断缩减,限制了小麦产量和质量的进一步提升,亟需培育出高产、优质、多抗、广适性小麦新品种。山西农业大学谷子研究所2008年选用自育旱地冬小麦品种长8744作母本、水地冬小麦品种长4738作父本进行杂交,后代采用水旱交叉选育法、入选单株评鉴采用田间选择和室内鉴定相结合的方法育成了冬小麦新品种长6388。2016 — 2018年参加山西省中部晚熟冬麦区旱地组区域试验,2 a 12点(次)平均折合产量5 472.0 kg/hm2,较对照品种长6878增产9.8%。2017 — 2018年度参加山西省中部冬麦区旱地生产试验,平均折合产量4 525.5 kg/hm2,较对照品种长6878增产5.1%。该品种株高88 cm,穗长7.8 cm,平均成穗数675万穗/hm2,穗粒数30粒,千粒重42 g。中感条锈病、叶锈病、白粉病,抗旱性1~2级。适宜在山西中部晚熟冬麦区旱地及北方生态类似地区种植。
    8  小麦高代新品系农艺性状相关性及聚类分析
    燕鹏,陈三乐,孙军仓,王敬昌
    2022(10):40-44. DOI: 10.3969/j.issn.2097-2172.2022.01.008
    [摘要](66) [HTML](0) [PDF 608.41 K](469)
    摘要:
    小麦高代品系的农艺性状分析有利于育种材料的综合评价。为明确试验材料遗传差异和特点,辅助小麦品种的选育和改良,以自育的20个小麦高代新品系为研究对象,在大田条件下测定各品系的返青期分蘖数、抽穗期、成穗数等10个主要农艺性状,分析了各农艺性状的变异程度、相关性,并进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成穗数(CV为15.3%)、不孕小穗数(CV为13.0%)变异范围较大,具有较大的改良潜力。同时可看出,各农艺性状相关性的较为复杂,越冬期分蘖数与返青期分蘖数、株高、成穗数呈极显著正相关。返青期分蘖数与成穗数呈极显著正相关。将20份参试材料采用离差平方和法在欧式距离水平上聚类划分为四大类,其中第Ⅲ类材料株高较高,综合性状好,产量三要素协调,分别为BH171870-2-1、B151124-1-2、秦农168(CK)、B110719-1-1-2、B150317-2-1、B150336-1-2,其中以B110719-1-1-2与对照材料秦农168最为接近,综合表现较优,可作为下年陕西省冬小麦区域试验或国家冬小麦区域试验参试材料。
    9  基于表型性状的观赏向日葵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分析
    王兴珍,卯旭辉,贾秀苹,谢亚萍,齐燕妮,梁根生
    2022(10):45-49. DOI: 10.3969/j.issn.2097-2172.2022.01.009
    [摘要](117) [HTML](0) [PDF 792.64 K](391)
    摘要:
    为研究观赏向日葵品种资源表型性状多样性,改良现有观赏品种,筛选出有市场前景的观赏向日葵新品种,对30份观赏向日葵种质资源的11个质量性状和7个数量性状进行变异系数、相关性分析,采用系统聚类组间聚合的方法根据欧式距离进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观赏向日葵种质的表型性状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在质量性状中, Shannon-Wiener 多样性指数最高的是舌状花颜色(1.408 7),舌状花杂色的分布频率为40.00%。数量性状中,变异系数从大至小依次为舌状花宽、舌状花瓣数、舌状花长、株高、花朵数、SPAD值、分枝长。基于表型性状,在遗传距离为10处将供试的30份种质划分为3个群组,第I群组共包含有12个种质,第II群组共包含14个种质,第III群组有4个种质。
    10  不同大豆品系多点鉴定及抗旱性评价
    张彦军,王兴荣,李玥,陈光荣,苟作旺,杨如萍,祁旭升
    2022(10):50-56. DOI: 10.3969/j.issn.2097-2172.2022.01.010
    [摘要](111) [HTML](0) [PDF 1.24 M](383)
    摘要:
    为了评价大豆新品系的适应性、丰产性和抗旱性,2021年对20个大豆新品系在银川、张掖和庆阳3个生态区进行多点联合鉴定,分析其在不同环境下的生育期、产量、品质及抗旱性。结果表明,20个大豆新品系在庆阳试点均表现早熟,而在银川试点相对晚熟。折合产量在银川试点最高(4 284.69 kg/hm2),在庆阳试点最低(1 871.01 kg/hm2)。庆阳试点的蛋白质含量最高(405.0 g/kg),张掖试点的粗脂肪含量最高(208.3 g/kg)。其中,6个品系在成株期表现为极强或强抗旱性,加权抗旱系数与籽粒蛋白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γ=0.612 9,P=0.003 1),蛋白质含量与脂肪含量呈负相关。综合分析,陇豆655-2和陇豆609在不同生态区适应性和丰产性均好,但抗旱性较差,适合在灌区种植。
    11  不同微生物菌剂对旱砂田西瓜生长和微生物区系的影响
    杜少平,唐超男,马忠明,薛亮,漆永红,张俊峰,蒯佳琳
    2022(10):57-61. DOI: 10.3969/j.issn.2097-2172.2022.01.011
    [摘要](103) [HTML](0) [PDF 750.40 K](413)
    摘要:
    为解决连作旱砂田西瓜植株生长性能、产量品质、根际微生物数量下降的问题,以陇科12号为指示品种,设置常规施肥、常规施肥+西瓜专用菌剂、常规施肥+激活土壤专用菌剂、常规施肥+胶质芽孢杆菌、常规施肥+枯草芽孢杆菌、常规施肥+地衣芽孢杆菌、常规施肥+金宝贝微生物菌剂共7个处理,研究了不同微生物菌剂对旱砂田西瓜出苗与成活率、干物质积累、产量品质和根际微生物区系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对照常规施肥相比,尽管施用微生物菌剂对西瓜果实的含糖量无显著影响,但除常规施肥+激活土壤专用菌剂外,其他微生物菌剂的施用均可以提高西瓜成活率和产量,促进干物质积累,增加西瓜根区微生物数量。其中以常规施肥+地衣芽孢杆菌处理的西瓜出苗率、成活率和产量最高,与对照常规施肥比较,出苗率显著提高7百分点;成活率显著提高了14%;产量显著提高了35.98%。团棵期和开花坐果期的干物质积累量也较对照分别显著增加了28.30%和24.01%,干物质转运量和转运率分别显著增加了3.98倍和3.01倍,根区细菌、真菌和放线菌数量分别显著增加61.07%、84.84%、85.31%。因此,生产上可以常规施肥+地衣芽孢杆菌作为最佳施肥方案,有助于改善旱砂田西瓜根际微生物环境,提高作物产量。
    12  生物降解地膜对黄土旱塬玉米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王磊,樊廷录,赵刚,党翼,徐静,王文俊,李尚中,张建军
    2022(10):62-65. DOI: 10.3969/j.issn.2097-2172.2022.01.012
    [摘要](52) [HTML](0) [PDF 582.46 K](415)
    摘要:
    研究黄土旱塬不同厚度生物降解地膜对作物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为黄土旱塬区生物降解地膜应用提供参考依据。采用0.006、0.008、0.010 mm 3种厚度的生物降解地膜,以裸地为对照,测定不同处理土壤水分、植株性状、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等指标。结果表明,生物降解地膜厚度减薄会显著降低地膜对水分的保蓄能力,覆膜后150 d,0.006 mm生物降解地膜单株叶面积小于裸地,0.008、0.010 mm生物降解地膜单株叶面积较裸地分别增加20.2%、22.2%。覆膜后120 d,0.006、0.008 mm生物降解地膜叶片SPAD值与裸地没有明显差异,0.010 mm生物降解地膜叶片SPAD值较裸地增加4.2%。生物降解地膜厚度对春玉米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有显著影响,生物降解地膜越厚,春玉米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越高,但0.008、0.010 mm生物降解地膜在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上没有显著差异。
    13  不同桃自根砧对干旱胁迫的生理响应及抗逆机理研究
    王鸿,张帆,张雪冰,陈建军
    2022(10):66-72. DOI: 10.3969/j.issn.2097-2172.2022.01.013
    [摘要](77) [HTML](0) [PDF 1.34 M](425)
    摘要:
    砧木的抗旱能力直接影响桃品种生长发育,选择适宜抗旱性桃砧木对桃产业发展有积极的促进作用。为阐明不同桃砧木对干旱胁迫生理响应机制,以5种桃砧木扦插苗为试材,通过盆栽控水方式,研究不同程度干旱胁迫下5种桃自根砧的叶片水分特性、渗透调节物质、抗氧化物酶及叶绿素含量变化。结果表明,随着干旱程度加重,5种砧木相对含水量、临界含水量下降,自然饱和亏、临界饱和亏及需水程度上升,组织密度和自由水含量逐渐减少,束缚水含量则增大,持水能力、组织水势和耐旱系数下降。各干旱胁迫处理的丙二醛(MDA)含量、 游离脯氨酸(Pro)含量、可溶性糖含量和叶绿素含量均增加;过氧化物酶(POD)、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提高,其中随干旱程度加重,丙二醛(MDA)含量、游离脯氨酸(Pro)含量均呈增加趋势,SOD活性、CAT活性也均呈提升趋势,可溶性糖含量、叶绿素含量、POD活性变化不尽相同。综合隶属函数分析可知,桃自根砧品种间抗旱性由强到弱依次为樱桃李5号、RA、樱桃李3号、GF677、樱桃李1号。
    14  化学诱变剂EMS对胡麻种子的诱变效应
    王斌,赵利,侯静静
    2022(10):73-77. DOI: 10.3969/j.issn.2097-2172.2022.01.014
    [摘要](50) [HTML](0) [PDF 1.03 M](438)
    摘要:
    EMS诱变是创造突变体,创新种质和品种改良的有效手段。为探讨化学诱变剂EMS对胡麻种子的诱变效应,设置5个EMS浓度和4个处理时间对5个胡麻品种进行诱变处理。结果表明,EMS诱变处理对不同胡麻品种农艺性状的影响差异比较大,变异比较丰富。在不同胡麻品种间,EMS诱变对种子出苗期、成苗数的影响存在差异, 在不同籽粒颜色的品种间差异更显著。胡麻植株表型变异出现了黄化苗、畸形花、花瓣不展开、花瓣颜色变异株、分茎和分枝多,茎扁平、簇头、早熟、不育等类型,这些变异丰富了胡麻突变体库;通过EMS诱变产生的突变体,可为胡麻品种改良和种质创新提供优异资源。
    15  苗期低温胁迫对番茄生长及果实畸形发生的影响
    权建华,孙铭若,冯丽玲,段誉,鄂利锋
    2022(10):78-82. DOI: 10.3969/j.issn.2097-2172.2022.01.015
    [摘要](112) [HTML](0) [PDF 696.95 K](419)
    摘要:
    为探讨低温对番茄生殖生长的影响,为耐低温番茄品种选育及栽培措施提供理论依据。对9个不同基因型番茄材料分别进行了低温下的种子发芽试验、苗期耐寒性鉴定、苗期自然低温处理对后期番茄生长及坐果率和畸形果发生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低温使部分基因型番茄种子的发芽率降低,延长了发芽时间;不同基因型番茄材料苗期对低温反应不同,表现出较大差异;田间自然低温对番茄植株生长速度、开花、结果均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综合分析试验结果认为,番茄材料LA3969耐低温综合能力最强,德奥特7845综合表现较好,其次是JX-701和华美168,其余材料耐低温综合能力表现一般,对照7363表现最差。
    16  施肥对小麦/玉米带田养分吸收及土壤硝态氮累积的影响
    汤莹,杨君林,崔云玲,赵建华
    2022(10):83-87. DOI: 10.3969/j.issn.2097-2172.2022.01.016
    [摘要](50) [HTML](0) [PDF 902.83 K](427)
    摘要:
    小麦与玉米间作是西北干旱灌区常见的高产栽培模式,为了给小麦/玉米带田高效施肥提供科学依据,通过在干旱灌区进行的小麦/玉米带田田间试验,研究了不同施肥模式对小麦/玉米带田产量、养分吸收及土壤硝态氮累积的影响。结果表明,以有机肥与化肥配施、养分均衡供给与合理运筹为核心的优化施肥模式(施有机肥22.5 t/hm2、N 300 kg/hm2、P2O5 120 kg/hm2、K2O 120 kg/hm2,有机肥、全部磷钾肥及20%的氮肥做底肥,80%的氮肥在小麦三叶期追施10%、小麦挑旗期追施20%、玉米喇叭口期追施30%、玉米灌浆中期追施20%)促进了间作体系作物植株对氮、磷、钾等养分的吸收,相对于增量施肥模式,优化施肥模式的氮肥偏生产力和氮肥农学效率分别提高了38.8%和36.9%,氮肥利用效率增加了14百分点,0~120 cm土层土壤硝态氮累积量减少43.9%~58.0%,小麦产量达5 358 kg/hm2,玉米产量达12 453 kg/hm2。
    17  菌株HMQ20YJ11的筛选鉴定及对辣椒疫病的抑制评价
    郭致杰,徐生军,荆卓琼,孙倩,尚红梅,尚晓花,卓玛草
    2022(10):88-93. DOI: 10.3969/j.issn.2097-2172.2022.01.017
    [摘要](55) [HTML](0) [PDF 1.01 M](432)
    摘要:
    辣椒疫病是困扰世界辣椒产业的一个严重而持久的问题,难以通过化学和农业手段加以控制。为筛选出具有防控疫病应用潜力的本地可培养有益细菌,从民勤盐碱化土壤中分离到42株生防细菌,采用对峙培养法进行筛选。 结果表明,菌株HMQ20YJ11对9种植物病原菌具有较强的拮抗活性。通过16S rRNA基因、gyrA基因和gyrB基因序列分析鉴定,菌株HMQ20YJ11为萎缩芽孢杆菌。 菌株HMQ20YJ11能够产生α-淀粉酶、氨、纤维素酶、吲哚-3-乙酸、果胶酶、蛋白酶、铁载体和溶解磷酸盐。在温室条件下,与未处理对照相比,菌株HMQ20YJ11可显著降低疫病的严重程度。 田间进行测试的结果表明,菌株HMQ20YJ11可显著降低疫病的严重程度,具有防治疫病的潜力。由此可看出,菌株HMQ20YJ11对植物病害具有拮抗作用,可作为潜在的生物防治菌剂加以应用。
    18  2017 — 2021年陇南条锈菌有性菌系毒性结构分析
    贾秋珍,张勃,曹世勤,王晓明,孙振宇,黄瑾,骆惠生,李青青
    2022(10):94-98. DOI: 10.3969/j.issn.2097-2172.2022.01.018
    [摘要](45) [HTML](0) [PDF 576.38 K](399)
    摘要:
    有性菌系监测研究对揭示其在条锈菌变异中的作用及新小种的发现具有重要意义。2017 — 2021年对甘肃陇南条锈菌越夏区感病转主寄主小檗种类进行了调查,从天水市秦州区,陇南市成县、西和县3种小麦条锈菌感病转主寄主小檗上获得了67个有性菌系共计454个单孢。将其先后接种于中国鉴别寄主上进行苗期毒性鉴定,结果发现,天水陇南主要感病转主寄主为堆花小檗、短柄小檗及假猪豪刺。在已归类小种类型中,共鉴定出28个生理小种和致病类型。优势小种类型均为条中34号、条中32号、条中33号、贵22-14,出现频率分别为14.54%、15.86%、4.85%、3.96%。未归小种类型中,洛类、贵农、水源、Hy和中四类型出现频率分别为1.98%、15.64%、12.56%、8.15%、4.63%。这为阐明陇南越夏区条锈菌毒性群体结构复杂,该区是条锈菌新小种的策源地提供了数据支撑。

    当期目录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浏览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

    《甘肃农业科技》更名暨《寒旱农业科学》首刊号征稿启事
    关闭